523

收藏

分享

镰刀与斧头(散文)

作者:张根法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6-28
1736

镰刀与斧头

( 散文)

文/张根法


站在七月的门槛上,岁月的风裹挟着历史的余温扑面而来。眼前,那鲜红党旗上的镰刀与斧头熠熠生辉,像一双穿越时空的眼睛,深情凝视着这片饱经沧桑又焕发新生的土地,诉说着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也激荡着我内心深处最炽热的情怀。

回溯往昔,在那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山河,封建的枷锁沉重地压在人民肩头,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黑暗笼罩大地,希望渺茫如星。就在这时,镰刀与斧头的光芒划破沉沉夜幕。镰刀,那是农民躬身田间劳作的象征,凝聚着亿万劳苦大众对土地的眷恋与对温饱的渴望;斧头,那是工人开山劈路的工具,代表着改造世界、冲破桎梏的力量。二者交相辉映,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徽,也成为了照亮中国革命道路的明灯。

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到延安窑洞的彻夜长明。镰刀与斧头引领着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用坚定的信仰驱散黑暗。湘江战役中,战士们浴血奋战,鲜血染红江水,却依然坚守阵地;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粮绝之际,毅然跳下悬崖,宁死不屈。他们心中,都有着对镰刀与斧头的忠诚,有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

当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镰刀与斧头迎来了新的使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庆油田的井架上,石油工人手握“斧头”般的工具,向地下要能源,用顽强拼搏打破了“贫油国”的帽子;大寨的梯田里,农民挥舞“镰刀”,战天斗地,在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丰收的奇迹。无数建设者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神州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时光流转,步入新时代,镰刀与斧头的光芒愈发璀璨夺目。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干部深入贫困山村,像镰刀割除贫困的“毒瘤”,用智慧和汗水帮助千万群众摆脱贫困;科技创新前沿,科研工作者如握着斧头的开拓者,在芯片、航天等关键领域攻坚克难,打破技术封锁;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无数党员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以生命守护生命,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镰刀与斧头始终是引领前行的旗帜,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

抚摸着党旗上的镰刀与斧头,指尖传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时代的嘱托。这简单而又庄严的图案,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与追求,见证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始终坚守初心使命。

七月的阳光炽热似火,正如我此刻澎湃的心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高举镰刀与斧头的旗帜,以信仰为帆,以奋斗为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新城美韵【二百五十】

下一篇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三十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