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孩子该不该读名著?

作者:苗恒     来源:全息校园e站公众号     时间:2016-10-21
14893

    这两天,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中生高泽林批驳北大学者秦春华的一篇文章火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16年
9月26日,《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栏目刊登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老师《四大名著或不适合孩子》,围绕“四大名著”的阅读问题再掀波澜。不少论者不认同秦老师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 “少儿不宜” 限制了学生自由阅读。
    10月17日,郑州外国语中学高三学生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四大名著适不适合学生阅读的论题,这位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呼吁“请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引来不少网友点赞。的确如此,学生喜欢读什么书,是学生的自由,决定权在学生自己手里,专家学者只能提建议,但是他们说了不算。

   其实关于北大学者的这篇文章,全息作文网早已收录在案,具体点击链接进行查看
http://zw.quanxi.cc/zuowenku/xinshang/2016/0927/771163.html?1476841673本文2篇文章来自中国青年报。感谢支持,欢迎转发。今天,小编把这两篇文章当成一个辩论会,大家一起来品评一番吧。

                   正方辩友:四大名著或不适合孩子阅读 
                  (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 秦春华

暑假带女儿去旅行。一路上,女儿缠着我不停地讲故事。肚子里的存货早就被她掏空了,不得已开始讲三国。翻来拣去,竟然发现三国里能够适合小姑娘听的故事实在不多。绞尽脑汁勉强搜刮了一个“蒋干中计”,女儿倒是听得津津有味。等她睡着之后,妻子很认真地对我说:“以后你别再给孩子讲蒋干中计这类故事了。一来情节太复杂;再说这种骗来骗去的故事孩子听多了不好。”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计谋计谋,说白了不就是骗人吗?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

妻子说完就完,我的职业病却发作了。自从痴迷于教育以来,任何事情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教育问题。倘若“蒋干中计”不适合孩子听,那么三国里的其他故事呢?再往深里想,书店里形形色色各种版本的“四大名著”琳琅满目,家长一摞一摞搬回家让孩子读,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是,“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吗?

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

先来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三国演义》,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几个故事。小时候,每天中午忙不迭地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袁阔成播讲的评书《三国演义》。然而,“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早就在民间流传。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老读三国是为贼”,深谙世故的老年人读了之后愈加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按理说,《西游记》应该最适合孩子阅读。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各类神仙妖魔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最容易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然而,这部书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

最后来看《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极高的地位。其思想之深刻,文字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几乎无出其右者。上至王侯将相、学者大师,下至贩夫走卒、野夫村妇,无不为之痴迷。然而,从教育的角度看,这部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首先,尽管一千个人对《红楼梦》有一千种解读,但“色”“空”“幻”“灭”的主题世所公认。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观念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了就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教育应该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鼓励他们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的人生,而不是提醒他们现实有多么残酷。其次,按照曹雪芹的原意,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和家族一步步从繁华走向崩溃,最终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此悲情,悲到了极致,冷到了骨髓,固然深刻揭示了世情人生,却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最后,书中关于性描写的段落也不宜让孩子过早接触。我当然不是迂腐的卫道士,生理卫生课也早已在学校里开设。然而,科学地了解人体构造及性并无不妥,但恰恰是文学读物中那些欲说还休、似实又虚的性描写最易对少年男女产生诱惑,“淫书黄书”之所以害人不浅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实际上,脱胎于《金瓶梅》的《石头记》在最初传抄之际的确是被列为“淫书”而遭禁的,而孔子早就因为“少之时,血气未定”而将“色”列为君子三戒之首。在孩子的性教育上,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开明不等于放任,引导更要注意方法和途径。今天,青少年对性的无知、不负责任以及与之伴生的校园强奸案泛滥,是世界性的重大难题,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在内的世界顶尖大学都对此十分头疼。虽然社会各界和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却至今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

上面分析的是内容,单就文字而言,我认为也不一定适合孩子——特别是小孩子——阅读。四大名著半文半白,《三国演义》更近乎是完全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小孩子读起来困难很大。即使勉强读下来也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完故事了事。至于小说结构布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动鲜明,语言运用之神妙隽永,这些美学上的价值更非低龄儿童所能理解和领悟。

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也很有限

实际上,所谓“四大名著”的说法流传时间并不长。《水浒传》和《红楼梦》之所以影响巨大,一方面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有着直接关系。胡适等新文化巨擘推崇这两部书,固然基于其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官逼民反”和对封建大家族的批判主题客观上契合了当时革命和反封建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虽然陈独秀、胡适等人扛起“文学革命”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然而,除了《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少数精品,几乎找不出其他堪称经典的白话文作品。因此,至少在1949年以前,并没有所谓“四大名著”之说。明清之际的“四大奇书”“四大才子书”和后来的“四大名著”并不完全吻合。这一说法的大规模流行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业大繁荣之后才出现的文化现象。当然,名著自有其思想、文学和艺术上的价值与地位,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以及作家个人命运的际遇,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也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糟粕,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苛求作家在写作时会顾及到孩子的阅读和教育。他们并没有这个义务。但是,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却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征,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批判性地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无论这些作品是经典还是非经典。我们有这个责任。

再扩大一点儿范围,除了“四大名著”,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似乎也非常有限。《诗经》《楚辞》《史记》太过艰深,唐诗宋词也不好懂,《聊斋志异》里全是鬼故事,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至于《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没错,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只不过它们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也不一定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比如“田忌赛马”。田忌之所以能够战胜齐威王,是因为他暗中篡改了比赛规则,没有按照“上驷对上驷,中驷对中驷,下驷对下驷”的要求提供符合比赛要求的赛马。实际上这就是作弊。这类故事听多了,孩子难免不会认为,只要能够取得比赛胜利,是否诚实和遵守比赛规则是不重要的。再比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十六计”,不少计谋是描述如何骗过对手,赢得最终胜利。“三十六计”在冷兵器时代固然具有军事上的价值,但在现代社会,如果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则会严重损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社会和谐。有些计策,如“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上屋抽梯”“反间计”等,先不论其具体内容如何,仅从字面上看就令人毛骨悚然。倘若孩子过早接触这些阴谋诡计,对他们的心灵成长而言,将是多么可怕的一幅图景!

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

那么,到底哪些文学经典适合孩子阅读呢?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的结果大多数是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世界文学经典,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等。不是说不应该让孩子去读国外文学经典,而是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即使译者的水平再高,也很难让孩子从中体会汉语文学作品的魅力,更不用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当我给女儿读“弗吉尼亚的兔子”时,我完全不知道“弗吉尼亚”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倒宁愿给她讲讲“宁夏的兔子”,起码她知道那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我们的白话文经典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推荐给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中,纯粹由现当代作家所写的白话文学作品那么少呢?

这个问题可能要由专门治文学史的学者来回答。我猜想,一个原因也许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中,绝大部分文学作品是以文言文和传统诗词歌赋的形式流传至今的。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真正的白话文学作品的历史尚不过百年。时间短则积累的作品就少,经典名著就更少,能够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名著自然就会少之又少。就好比西方的拉丁文,文言文距离今天的现实生活已经十分遥远。学生很难在它们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现在很少有机会需要人们去做一篇高水平的文言文或律诗。实际上,学生并不能通过学习文言文而掌握白话文的写作与表达。为什么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恐惧源于不熟悉,不熟悉源于缺乏运用。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学生不应该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恰恰相反,现在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几乎丧失殆尽,必须得到加强。这是我们的文脉。我的意思是说,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这是更为紧迫的任务。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很少从孩子的教育和阅读心理出发,为他们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倒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更为罕见——而是说,要从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出发,向他们提供那些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品。这些作品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文字要尽可能地简单。简单的含义是字的笔画少,容易记,意义单一。最初级的读本可以只有几个字,以后拾级而上,逐步加深难度。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认字,在认字的过程中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二是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能够勾起孩子阅读的欲望和兴趣;三是价值观要积极正向。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得到引导和保护。要尽可能多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爱与良善、正直、诚实、负责任、独立、勇敢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伟大,等等;尽可能少让孩子去接触虚伪、阴险、狡诈、欺骗等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哪怕它们真实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生活自会教会孩子如何看清社会,却很难再有机会让他们重拾美好。

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但必须要做,而且要由专业人士有意识地去做。我认为,为了有效提高孩子的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重点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学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应该更积极地行动起来,接续“新文化运动”先贤巨擘的薪火,引导社会更加关注孩子的白话文学的阅读生活和体验,推荐并形成一批新的白话文学经典,从而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据我所知,北大中文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惜这样有情怀高水平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更多的优秀学者应该加入曹先生的行列,不仅要向家长和孩子推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作,甚至有必要亲力亲为,创作一批适合孩子阅读的优秀作品。就像100年前的胡适先生一样,为传播白话文学而作《尝试集》。

第二,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以及文学创作者应该携手合作,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为社会推介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作品。作家具有创作的欲望和能力,但往往缺乏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他们的作品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性,但未必符合科学。儿童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进行“纠偏”,为孩子提供质量更高,教育效果更好的作品。

第三,出版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教育责任,更不能盲目迎合社会热点而错误地推波助澜。当前,打着“国学经典”旗号塞给家长和孩子的出版物汗牛充栋,其中的谬误和粗制滥造触目惊心。家长往往对此缺乏辨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读书是好事,但如果读书的方向错了,还不如不读。

我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如果在孩子们的书架上,能够摆放更多优秀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甚至比国外经典名著还要多,那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至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
    正方观点浓缩:我认为四大名著不太适合孩子阅读。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四大名著存在一些“负面内容”,“少儿不宜”,比如《水浒传》中多是打打杀杀,有些血腥暴力,《三国演绎》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蕴含了浓重的佛教色彩,《红楼梦》充满了风花雪月和情情爱爱,也不适合孩子读。第二点理由是四大名著文字多是半文半白,孩子读起来难度很大。

                       反方辩手:我们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吗
                        (高泽林/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 
    读了秦春华老师关于孩子阅读“四大名著”是否合适的见解,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场景:一个是十岁的我趴在沙发上读《西游记》,读到描写猪八戒的文字时,笑出了口水滴在书页上;另一个是我十三岁时,妈妈翻看着《红楼梦》问爸爸:“这么风花雪月的文字,让咱儿子看好吗?”

  一方面,孩子读一些书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另一方面,家长老师斟酌损益忧心忡忡,生怕孩子读到不合适的内容。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已经长大的孩子,我想对此发表一些看法。

  我以为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标准有四:一为内容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二为文字本身造成阅读障碍的大小;三为对孩子的吸引力;四为正面影响的大小。秦春华老师的观点认为,四大名著及不少古代经典都存在负面内容,同时文字本身较为晦涩,所以不能说其合适。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先说内容。不能否认三国中有阴谋诡计,水浒中有血腥暴力,红楼中有男女情爱,西游中有佛教禅宗,但这些内容分别是每一部书的主旨与核心吗?显然不是。而秦老师在探讨名著内容时已带有挑剔的眼光,所以将一些并不显著的不足放大。诚然,家长们永远希望带给孩子最健康向上的作品,给予孩子最纯净无害的环境,此乃人之常情,秦老师显然也是更多站在“秦爸爸”这一立场上做出的思考。而问题是,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的残酷性不会因为家长的隔离而有任何改变,而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出温室独自面对这一切,难道应该让孩子始终沉浸在王子公主的美好童话中吗?不应该让孩子从书中对真实的社会有所认识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大于书籍。当今媒体无孔不入,“厚黑学”“谋略之术”大行其道,含有色情意味的广告、节目并不鲜见,暴力游戏闪烁荧屏……相比之下,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况且,孩子是能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他们没有那么莽撞,不会一味效仿,就像极少在游戏中打打杀杀的孩子会在现实中杀人一样。孩子在阅读中关注更多的是那些让他们觉得新鲜有趣的内容,其余的则常会忽略,因而名著中的成人化内容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太多痕迹。

  再说文字本身。根据小学时代我对同学的观察和了解,绝大多数四年级的孩子认识《三国演义》原著中95%的汉字,虽说不能把握细节文意,但理解情节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四大名著中的不少故事都耳熟能详,这也降低了理解领会的难度。小学课本对《武松打虎》等篇目的收录也可以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解文本的障碍不大。再者,我认为略高于当前认知水平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永远停留在漫画、绘本、童话的程度难以让孩子的心智有所提升。读名著的过程是一个下意识学习的过程,让孩子能够接受潜移默化的文言熏陶,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名著中的不少文言表达精辟而有味道,每每越读越觉精妙隽永。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成年人不曾想象的,以我之见,应当鼓励孩子去接触这些汉语言经典,纵使最初阅读有困难,之后也会愈加顺畅。

  四大名著的吸引力我认为有两方面,一为其文学地位,二为其内容。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四大名著是毋庸置疑的经典作品,孩子对四大名著心存憧憬与向往,这足以吸引他们捧起厚厚的书本,翻开第一页。而能够吸引他们继续读下去的,是内容。

  我观察的结果是:如果一个孩子读三页、五页名著后注意力转移,他很可能不会再继续下去,甚至之后的很多年都不会去读。而读十页以上,常常就能真正被故事本身所吸引,越读越有兴致,直至欲罢不能。现代中外儿童书能令孩子一口气读完的有不少,但能让孩子有兴趣读第二遍、第三遍的却不多,因为它们缺少更深层次的价值和吸引力,难以在孩子心中留下太多印记。而四大名著恰恰相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常读常新。从读故事到读情节,从读语言运用到读结构布局,从读人物形象到读思想情感,四大名著始终有其强大的魅力。难怪有人说,真正的好书适合九至九十岁的人阅读。各有所喜,各有所取,各有所悟,可以让人一生与之相伴。

  最后谈正面影响。以自身为例,最直接的好处是,当年的我认识了更多的汉字,学会了不少成语,受到了语文老师的几次表扬,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一次,我与一个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交谈,他说:“你一开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想,他如此评价,是我与他谈了不少四大名著、孔孟老庄的缘故吧。陪伴我长大的不只有米老鼠、海绵宝宝,不只有哈克贝恩、哈利·波特、哆啦A梦,还有顶天立地的孙悟空,还有刘关张,还有宝玉、黛玉,还有一百零八位喝酒吃肉的水浒兄弟。四大名著与外国名著最根本的不同是,它们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人历史文化的传承,让我可以自豪地向外国朋友说:“这些都是数百年前的中华先辈们留下的故事,你们有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阅读四大名著,就是为心灵的土壤加一点养料,让我们在面对纷繁的外来文化时能够自信而坦然。

  综上所述,我认为孩子是适合读四大名著的。然而,问题并没有结束。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人想给非洲孩子送些鞋子,他思来想去什么样的鞋子最合适,最后选定一款。当鞋子送到非洲时,那里的孩子却说,我们不喜欢穿鞋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总是好的,而我想说,请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而不是所谓合适的就是必读书,所谓不合适的就是禁书。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读书,愿意读书,因为如果孩子不读,即使有再多合适的书也毫无意义。

  在娱乐方式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的阅读,更需要来自身边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领略到阅读独有的乐趣。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孩子会去读三国而不仅是玩三国游戏、打“三国杀”;我希望听到,一个孩子在被问及为什么读四大名著时不会说:“这是老师推荐的。”而是会说:“因为我喜欢。” 
    反方观点浓缩: 如今,“厚黑学”“谋略之术”大行其道,有色情意味的广告、节目也不鲜见,暴力游戏闪烁荧屏……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负面内容,现实中的低俗更甚。我认为,不能设置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自由阅读,他呼吁“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决定读什么样的书,而不是所谓合适的就是必读书,所谓不合适的就是禁书”。


             围观群众:对于高中生和北大学者的隔空论战,我有话说

 @曾雷雷有点累:读名著从来都不是让我们被动,全全部部地接受书本,还是学会思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去认识里面的好坏,效仿里面的好,承认并批判里面的坏。是学会思考,不是消极接受。
@Rf.lord: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这样的学生越多越好,真棒~四大名著何其大雅~真好
@rabbiclp:说的好!阅读四大名著远比看韩剧,看肥皂剧要好得多!
 @x王者x无双x:成年人自己创造了一个污浊不堪的世界,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只能看到纯净的童话,真是何其可笑
 @苟宏祥:说的好,拿我来说,从懂事开始就不是很喜欢绘本漫画,而更感兴趣那些插图比较少,有深度的文字,而那时候父母总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小孩子是看不懂的。我希望陪伴孩子长大的不只有米老鼠、海绵宝宝,还有孔孟老庄,刘关张;我希望孩子的阅读内容不是一味地描绘一个美好浅显的世界,而是真实,多样化,能给孩子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世界。
@靖林的蘑菇会开花:相比现在动不动就打着畅销书旗号却缺乏精神内核的商业化书籍,四大名著显然更有历史沉淀与韵味。大人们总是喜欢战战兢兢,对待孩子总是喜欢用“都是为你好”来当杀手锏,却忘了孩子们有他自己的成长必经过程,大人们应当适量引导而不是全权干涉。
@苗恒:如果让这个敢跟专家唱反调的学生考北大,不知道秦院长会不会破格录取,哈哈。
@港城岛民:反正我小学看《水浒传》里面吃人肉,被吓的好几天睡不着觉。
@解玺璋: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因为不同孩子特点不同。比如《红楼梦》,对于早熟的孩子也可以阅读。读书不要过多地限制,相信读者自己的判断力和吸收能力。
@暮烟微:我看四大名著也是初中,我觉得并没有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成绩产生不良影响。
@崔矿山: 中招考试时,《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是必读篇目,从孩子的理解程度看,还是可以读的。
@朱大可:四大名著之所以拥有强大的传播力量,是因为它们投射了民众的基本欲望,如《水浒传》的造反情结,《三国演义》的忠义和忠君情结,《西游记》的超人情结,《红楼梦》的恋母情结。在这个意义上,除《西游记》可适度放低年龄,其他三部都很“少儿不宜”,应当谨慎地加以节选。
@刘梦溪:《西游记》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可以打开想象力。另外三本,家长老师可以不推荐,但孩子读了也没关系,不会有特别坏的影响,因为现实比文学著作更复杂。《水浒传》可选择优秀的选段,不能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众多网友的评论,真是吵得不可开交,各有各的道理。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组甚至还对此进行了专访。

 

那么高泽林是何许人也,相比大家都想知道吧,河南商报记者对此专访了高泽林。小时候的高泽林“饥不择食”,喜欢乱看。小学时,高泽林的阅读从读杨红樱等的作品开始,曹文轩、郑渊洁等作家的书也读,小学时代读的童话故事多一些。后来,读过《红与黑》、《基督山伯爵》、《海底两万里》、《许三观卖血记》以及林清玄的散文等。

高泽林第一次接触四大名著是在八九岁时。最先读的是《西游记》,书中所塑造的猪八戒形象,常常有惹得他开怀大笑,高泽林并不赞成秦春华老师“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观点,而是以他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八九岁的小孩子是可以读四大名著的。高泽林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的都是课堂笔记、心情随笔以及一些感想文章,他反驳秦春华的文章也是在这个本上写的。投稿出去,并没有想到会发表,也没想到自己一下子成了“网络红人”。(同学们,学着点吧,赶紧收藏本文章吧,有用啊。)
   
  

  好了,那么您认为四大名著适合学生阅读吗?如果不适合,您认为是否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改编四大名著?您认最喜欢的书是哪一本,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请评论。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全息校园e站公众号,来源地址:)

上一篇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创作故事【评论】

下一篇小学女生文言短文走红朋友圈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