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五百一十六】
老人答:“这与他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关。长期在外任地方官,使他非常想死后归葬乡里,但眉山远在千里之外,那里又父母双亡,别无亲人,举家老小都在外地任官。自己屡遭厄运,天涯飘零,在惠州连酿酒的米都没有,吃菜靠自己种,到了儋州,更加贫困,为吃饭把酒器都卖了。生计的困顿,使他决定找一类似家乡峨眉山的地方作墓地,以遂‘水流归海,叶落归根’的夙愿。公元1094年,苏辙出知汝州,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路过汝州,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县地属汝州,自古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美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苏轼葬郏后,仰慕苏轼的文人墨客、学者名流乃至平民百姓拜谒三苏坟的历久不衰。公元1295年,诗人元好问之子元叔仪知汝州,因元氏父子十分崇拜苏氏的人品文章,故为苏坟植树筑垣。公元1352年,郏县县尹杨允,拜谒苏坟,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十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于是,募捐筹款,设苏洵的衣冠冢,成全了父子团圆之请,而且又在坟院西南约300米广庆寺后建起了三苏祠。”
由于坟院内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苍苍,叶,绿葳葳;枝,舞虬虬;干,骨铮铮。这特殊的“景”与“物”,都使得风易招,声易振,故时时喧哗,夜静更甚。咦,旌旗猎猎,笳鼓悲鸣,持戟甲士,阵列如云,一片刀山剑丛;咦,东坡狩猎,锦帽貂裘,牵黄擎苍,千骑卷平岗;咦,红衣翠袖迎东坡,三三五五出篱门,相排踏破傅罗裙……风动树摇夜雨急,阵阵柏香扑面来。我突然想到:那三苏父子留下的文学瑰宝,不正像细雨一样滋润着我们这样的后来者,并且将永远积淀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林中吗?
好难忘的苏坟夜雨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