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童趣儿【三百九十七】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朋友都知道,我们的小学阶段正好是处在那个年代,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所以学习压力不是很大,农村的孩子压力大就大在要帮助家里干活,那时的业余时间主要是上山割草、采野菜,还要完成学校很多任务,比如拾粪、采树叶,农忙时节复收麦子、红薯、花生等等,这都是有定量指标的。三秋三夏学校要放假参加生产队劳动,在校期间还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还要参加治大寨田等一些劳动。那时农村生活很艰苦,孩子也很累的,主要是体力上的累。闲暇时候,孩子们凑在一起,玩玩打纸牌、滚铁圈、打碟溜(一种用木头刻的或一头尖或两头尖用一根鞭子抽着转动)、跳杠、弹玻璃球,晚上捉迷藏等等,也很热闹,冬天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在结冰的水库上嬉戏打闹,应该说也很快乐。那时孩子也多,家长也不过分经管,自由度也比较大一些。我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三县交界鳌头村,
水秀山美我故园。
记得当年童趣多,
世情未谙光贪玩。
最喜假日戏游乐,
风雨不避登高山。
偕伴歌呼过街市,
意兴神彩顾与盼。
荒滩野地卧沙草,
天上人间说不完。
说到侠义增慷慨,
肝胆意气云水间。
几日课业半日了,
家居不耐烦恼添。
张罗布机捕雀虫,
爬树摘枣高枝攀。
衣破骨折犹不悔,
入水翻墙又登山。
黄土岗上放风筝,
清溪石下螃蟹掀。
无拘无束无缰马,
无忧无虑无法天。
三五朋辈颇相好,
而今存亡梦中见。
少年情怀皆依旧,
只是人老白发添。
我的故乡我的梦,
乡音乡情铭心间。
奇绝秀美生态园,
秋游妙水白云山。
重走昔日牧羊路,
抱玉山下现奇观。
故乡亲人情难忘,
恩深似海重如山。
小时候,我们鳌头人在麦收之前就要忙着在打麦场浇水压地,为接下来的农忙做准备。还没有机器收割小麦的时候,人工割完麦子扎捆,运到打麦场,铺开,打麦场上会用毛驴拉着石磙压着麦子一圈一圈转,把麦粒压出来。 一家收麦,近房邻里都过来帮忙,有的铺麦,有的挑秸秆,有的递麦子,有的装麦子……那时候,我才十几岁,还不懂劳作辛苦的我们,只是觉得热闹好玩,穿梭在忙碌的大人们中间,还勤快的帮忙递刚割下来的麦子。堆放的秸秆留着烧火做饭用,它也是我们孩子们的游戏天堂,躲猫猫,当跳床,在上面蹦来蹦去,这些是玩具设施匮乏的年代最好的玩耍场所。 上了初中后,最怕农忙时候,那意味着要早起跟着到田地里做活,意味着哪怕烈日炎炎,依然不能停止劳作。当然,也有喜欢农忙的时候,可以在打麦场上看星空,在傍晚的时候,和村中的伙伴们玩上一场“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还可以心安理得的买上一只5分钱的冰棍在上学的路上一口一口的咂回家。 后来,出去上学工作,离这种“劳作”的生活渐行渐远,只有在放假的时候回来帮忙。现在,那片曾经包含着我深厚感情的土地,也没有什么力气去种了。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有些土地甚至荒在了那儿,还有一些被承包了出去。或养鸡子,或种西瓜,或大棚蔬菜…… 当年,我们 庄户人家最在意的,便是那一年的口粮,五黄六月天,日头把黄土都晒得冒了烟,母亲说,这日头好,能收麦了。 快临近收麦的几天里,母亲每天都要在日头刚升起来的时候去麦地里瞅上一眼,来确定麦子是不是可以下镰了,晌午的日头太晒,白晃晃的耀得人眼疼,连续跑上三五日,母亲便会将镰刀都搜集起来,端着一碗水,坐到院里的花椒树下面,在磨石上嘶啦嘶啦的来回拉着,磨好的镰用手指试过锋利后,便整整齐齐的放在一旁,收麦的镰是弯把的,和其他的镰不太一样,母亲说,光旋一根镰把就需要好些天,所以割麦的镰就显得贵重,平日里也不多使唤,有些已经有了年月,镰刃都被磨掉了不少。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