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华夏游记【二百七十】
我在史料的游走中还知道了后边的一些事:1938年7月,当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之时,冼星海在武汉对曲谱进行了二度创作,使之成为一首当时国内少见的二声部的大合唱,并在武汉开始演唱。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活动的周恩来,还亲自试唱了这首歌的第二声部。稍后,这首著名的抗战歌曲经太行山剧团排练和公演,很快传遍了太行山区及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听到这首展示人民战争壮美图景,将描绘性、倾诉性、抒情性、鼓动性与感召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后,大加赞赏。他把《在太行山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随时学唱,并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和全军上下必须人人会唱。
这首歌的影响力之大,连一些国民党的部队都在传唱。原国民革命军27军45师第136团3营少校营长陈伯鹏(黄埔军校毕业生),在《陵川之战》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全国流传的一首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我抗日大军在太行山的战斗实况,歌词有一段是‘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他在那里灭亡!’豪迈雄壮的歌声,激励着战斗在太行山的抗日军民,谱写出了壮烈的抗战史诗……”
在抗战御侮的特殊历史时期,一首和的歌曲,不啻于一颗精神原子弹。《在太行山上》的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演化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熊熊火光。作为这首歌的诞生地、首唱地的太行山区,更是广为传唱,影响巨大,不但成为游击队队歌,而且成为根据地军民的号召令,万千子弟参军参战,男女老少齐保家园,把太行山锻造成真正意义上的铜墙铁壁。
为了寻找昨日的风景源头,我也登了一次佛山。清晨,日升,太行如垒,雄风天外,万壑松风,犹如千军万马呐喊厮杀。我真切感受到,当年冼星海、桂涛声伫立这里,用心灵的触角触摸太行山脉搏与根据地气场,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律动,内心产生的裂变、升华与天籁神赐的内心收获。我内心的震撼是双重的,一重来自于阳光中的雄伟太行,一重来自于冼星海与他的亲密战友桂涛声。
我感知,此时的冼星海与桂涛声,仍然在太行山上。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