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四百四十八】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8-29
7736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四百四十八】


郭进拴|醉游大禹山庄









金秋时节,我与市文联副主席、《文艺界》主编岳书敏,《三月》主编高琥先生相约,来到了位于平顶山市东环路与北环路交叉口路北半山腰的大禹山庄游览,以了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夙愿。

过山门,有一巨石,上刻有著名书法家、市文联主席、书协主席菅智民题写的“大禹山庄”4个铁钩银画,震撼人心的大字。投入这清秀清幽的大禹山庄怀抱,只见绿水掩映,青山环绕,翠竹成林,岸柳成行。放眼放去,远山叠翠,沟壑纵横,奇峰耸立,鬼斧神工。

在大禹山庄,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矗立于山巅的大禹神像,像高十余米,通体洁白,坐北朝南,大禹头戴斗笠,身穿粗麻衣衫,右手持耒,左臂扬起,形象朴实、庄重,充满着智慧和力量,塑像雕刻精工,用料考究,看着那生动的眼神,舒适的衣纹,透过那慈祥的神情,丰润的胸肌,使人感到塑像里好像有颗心脏在跳动。这些巧夺天工的绝手妙技,是大禹后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令人叹为观止!“美哉禹功,神德远矣”。整个塑像造型给人一种古朴凝重的感觉。尤其在云浓雨密的天气,雨雾、山风联成一片,在这壮观的背景下,大禹像更是栩栩如生,他似乎在振臂呼唤人们向自然斗争,兴利除害,造福人民。那雨声,风声,便是他发出的宏亮的音响……











大禹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治水英雄,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他和洪水斗争的许多传说。帝尧时期,黄河、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孟子·滕文公上》也说,当时“洪水横流,泛滥于下”。这些典籍,对古代不断为害的洪灾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大水浩浩荡荡,淹没了山陵,茫茫一片,远接天边,到处是人民的痛苦呻吟。帝尧便委托鲧来治河,鲧采用治水专家共工“壅防百川中,堕高堙庳”(《国语·周语下》)的老办法,水来土挡,修堤障水,“九载绩用弗成”(《尚书·尧典》),没有收到效果,最后受到帝尧的制裁,被放逐到羽山,处了死刑。

舜继尧为帝,又任命鲧的儿子大禹为水官,继续治理水害。”禹伤先人父亡功之不成受诛,而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据说大禹刚结婚四天,就离开了家。有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恰逢他的妻子涂山氏在分娩。孩子坠地,呱呱而哭,他强抑自己的感情,不顾而去(见《尚书·益稷》)。《韩非子·五蠹》说得就更具体:“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甫,以为民先,股无 ,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这些记载,都说大禹为治好洪水,劳心苦力,置家事于度外,他亲自参加劳动,腿上长满了厚皮,连汗毛也磨光了。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四百四十七】

下一篇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四百四十九】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