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二百六十七】
在这香山落日的时刻里,我仿佛做了一个千年一觉的历史梦,情悠悠,思悠悠。真如清代王松涛诗云:“香山名胜地,驻马正斜晖。塔影迷岚气,钟声入翠微。遥村望隐现,樵径认依稀。幸有东山月,来迎醉客归。”此刻吟诵清吏部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王伯勉“落日满香山,禅门倍觉闲。莲花疑海上,法雨涉云间。修竹森丹阶,流泉汇碧湾。上方钟欲静,尘虑一时删”的诗句,别有一番意趣。
我陶醉了,整个身心全部消溶在这香山落日的美景中,心里鼓荡着一种自豪澎湃的激情。我想振臂高呼,我想大声歌唱,我想一头扎进她的怀抱。然而,我又怕失去这稍纵即逝的香山落日,只得一任感情的激流在胸中激越地奔涌,目不转睛地直视着香山落日收起她那最后一抹余辉……
观音道场普陀山
为了研究观音文化,寻访观音菩萨的芳踪,我们平顶山市大香山观音文化研究会一行数人,相约于观音的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日,从观音的老家河南省平顶山市赶到了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
从舟山群岛最大的渔港沈家门乘渡船,即刻就来到了普陀山的码头-短姑道头。只见一座高大的因柱三门的石牌坊迎面耸峙,匾额上刻有“同登彼岸”四个大字,我们由此进入了佛国胜地。相传唐代就有天竺(今印度)的僧人来此,在岛上的潮音洞内隐居并燃十指虔诚求菩萨,忽见观世音现身说法。
这里的一个年长的和尚,听说我们来自观音的老家平顶山,就显得非常热情。他慈眉善目,微笑着说道:“我从十几岁出家,跑过很多寺院,也到过观音菩萨肉身出生、出家、修成正果的你们家乡的白雀寺和大香山寺,还从你们那里带回了一袋黄土,你们那里的香山寺可是真香山寺啊!那里是观音文化的源头,没有‘香山’,哪得普陀啊!”
自唐朝开始,我国相继出现了四大名山。僧尼们居峨嵋而供普贤,居九华而供地藏,居五台而供文殊,居普陀而供观音。四大名山南北呼应,东西相望,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被称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是在四大菩萨中影响最大的观音菩萨的道场。而观音的老家就在我们河南平顶山,白雀寺就是她修行所在地,现有浇花井、吃水井,观音菩萨一、二、三号墓留存;香山寺是她修道成果之地,现有大香山寺大悲观音塔、《香山大悲菩萨传》石碑等珍贵文物传世。据史书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和尚慧锷从中原名刹香山寺请观音法像从普陀山下乘舟回国,经莲花洋时,不料风浪大起,波涛汹涌,海上出现万朵铁莲花,阻挡去路,只好返回在潮音洞下登岸,慧锷忽然悟觉是观音不肯东渡,于是在渔民住宅中供奉这尊观音像,并命名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普陀山上就有了专供观音菩萨的寺庙。我们慕名来到了不肯去观音院,这里三边环海,风景绝佳,虽规模不大,外观简朴,但因为是普陀山上第一座佛寺而久负盛名,香火很旺。
古人有诗云:“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只见岛上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巨石森罗,峨岩林立,到处留有高僧名人的题字石刻,沿岩海滩金沙铺地,远望大海水天一色。山借海景,海衬山形,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中惟一集山、寺、海、岩、沙、林之美于一岛的胜地。
从石碑坊起有一条石砌香道,名为楚庄王路,取名于我们老家人人皆知的观音之父——楚王楚庄王。路上每隔一段就刻有一朵石莲花,一直通达普济寺。普济禅寺目前是全岛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殿宇前后六重,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普济寺因位于前山,又叫前寺,即宋代的宝陀观音寺。寺前有1 5亩大的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有东西两桥,东为永寿桥,桥柱上雕有40只石狮,俱都栩栩如生;西为瑶池桥,四隅镂有龙首,雨天水从龙口流溢而出,蔚为壮观。
我们在潮音洞驻足观望,这里是非常神奇的地方。据说有好些虔诚的信徒到了这里就会“眩目震耳,悖魄随魂,”甚至会“投崖碎体,求生净土。”这里的险峭岩石高耸在海边,刮风的时候,海涛怒吼起来,不住地向岩石撞击,有时打进了洞里,于是水花在石上四溅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从普济寺北行,沿途的香道称为玉堂街。我们过法华洞、大乘庵、经杨枝庵来到了法雨寺。法雨寺又称后寺,座落在绿荫丛中,始建于明代。清康熙皇帝赐匾“天花法雨”,遂称法雨寺。雍正年间又大加修缮,其规模足可与前寺媲美。寺前也有一池,池上一桥连接山门。整座寺庙依山起势,雄伟壮观。该寺有殿宇六重,院内巨石盘陀,流水潆洄,老树虬蟠,飞岚滴翠;更有长廊回匼,碑石题记,雕梁画栋,亭榭相映,引人注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