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加载失败

有担当的文学批评才是真的批评

文学批评史证明,文学批评是一个古老的存在,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不断地与各种文学观念相生相应。不论是林黛玉、阿Q还是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不论是崔莺莺、还是哈姆雷特,这些文学形象之所以被称为典型,是文学批评阐释着他们在历史潮流中的意义。因此创作与批评,便一直被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文学理论 2014.04.17
加载失败

细节是文学的底蕴

我在文学研究所工作了30多年,文学评论看了不知多少,自己也写了一些。但是总觉得很多评论虽然冠名“文学”,却与文学离得很远,总是从理论到理论,在概念上兜圈子,压根儿就没有进入文学本身。然而,最近从2010年12月20日《文艺报》上读到陈忠实的评论《精彩到堪为经典的细节》,则不禁拍案叫绝,感到这才是真正的深谙文学底蕴的评论。
文学理论 2014.04.17
加载失败

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

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比较文学成就,不宜满足于做流水账式的著述陈列,需要有19至20世纪以来的这门学科知识谱系作参照。比较文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在欧洲的孕育和诞生,和德国的东方学研究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德国的比较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堪称比较文学之母胎。在比较文学教学中,人们一般只将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1886年的《比较文学》一书认作是这门学科问世的标志,而忘记或者忽略了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Max Müller,1823—1900)1856 年的《比较神话学》,以及他所编的一大套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东方圣书》。
文学理论 2014.04.17
加载失败

川端康成的政治态度与中国道家思想

在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对于物质文明的进步,其意识形态领域比较缺乏自己的成熟而系统的哲学体系。为弥补这一先天不足,日本曾经多次吸取外来的哲学思想,其中一个重要而持久的接受对象就是中国的传统哲学。长期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许多人都习惯于把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作为古代中日两国 唯一的文化关系来看待,但实际上,中国的道家思想几乎与儒家思想同时传入日本,并且以不同于儒家思想的轨迹在异国的土地上根深蒂固地发展起来。在日本,早期儒学的影响更多地集中于立国治民的政治理论层面,主要为统治阶级的皇室成员和贵族知识分子所接纳和提倡。而道家思想则通过非政治的层面,比儒家思想更深更广地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在一般的知识群体乃至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吸收。
文学理论 2014.04.17
加载失败

比较文学中的类比研究

“类比研究”(analogy studies)与“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ies)同属比较文学上的重大课题。目前的比较文学研究中,以这两方面的论著最多,亦以这两方面的探讨最受重视,甚至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两个主要目标。影响研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法国派比较文学百余年来的惨澹经营,已有相当坚实的基础。而类比研究方面的实践虽多,理论的建树则嫌过少。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家,对于这方面问题的意见,泰半散见于论著之中,而且只以有限篇幅表明,成篇成书之作,简直是凤毛麟角。我国四十年代以前的比较文学论著,绝大多数属于影响研究;目前则多从作品的平行关系中寻求类同,论著与日俱增,成绩斐然。然而,对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感到兴趣的学者,往往因这方面的实践缺乏理论依据而深感迷惘,一旦引起怀疑,或遭受诘难,又不知何以自圆其说。 情形对于比较文学的拓展,当然是一大阻挠。笔者有鉴于此,故发为文字,以供有志于类比研究的学者参考。但类比研
文学理论 2014.04.17
加载失败

文学批评真正要面对的是什么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
文学理论 2014.04.16
加载失败

论文学的审美愉悦性

文学作品所以获得人们的广泛阅读与欣赏,具有本质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创造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文学的寿命与艺术美的创造分不开。文学艺术正因自身的美的特征使它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广泛审美需求。如何认识和创造艺术美,如何认识文学之美的构成要素和构成规律及其产生审美愉悦性的因由,对历代广大的文学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十分重要。
文学理论 2014.04.16
加载失败

关于文学批评的尺度

文学批评不能单是跟踪新作家新作品的“新闻报道”。既然是“批评”,也就并不是只讲“新事”,或对文学新信息、新现象的文学时评。它还有责任在既有文学史基础上“接着说”——只有在文学史基础上,进步了或者没进步,堕落了或者如何堕落的,才能说得清楚。更高一点看,文学中有意无意体现出的人文表情、意识形态状况,也就才能得到切实而微观的观照,即通过批评话语起到文化纠偏或文化矫正的价值功能。
文学理论 2014.04.16
加载失败

文学批评应提升境界

中国文学批评界应该正视自身在全球化与物质潮流面前的历史责任,并以精神的高雅气度与批评的纯真本质,表达世俗化中的批判意义,高扬人文精神,激励公众的精神追求,重新去诗意地感悟人生。
文学理论 2014.04.14
加载失败

文学批评的一点责任

在当前社会的各种话语中,文学批评的影响力非常小。因为它无关乎人们的生存状况,链接不了国家的重大叙事,甚至也无助于社会大众在紧张工作之余的文化消费。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批评完全可以置历史责任于身外呢?也许并非如此。
文学理论 2014.04.14
加载失败

宋元“水浒”故事的传承与演变

关于《水浒传》成书过程、《水浒传》主题及其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争辩了几百年的问题,可是研究者很少从《水浒传》中题材、思想等重要因素形成和传承的角度进行系统考辨。《水浒传》是历代许多作者共同完成的,作品初期形成的一些要素必然对后世有所影响。许多研究者把《水浒传》中一些情节的设置归结为最后写定者的个人意识的产物(如把《水浒传》中仇视青年妇女的倾向,解释为施耐庵可能是情场失败者,借此摅怀;又如说写招安是作者地主阶级思想反映云云)。这些人不懂得这类从说唱文艺演变来的通俗小说,主题和基本情节是经历了复杂演变、最后确定下来的,最后的写定者对其基本倾向是无能为力的。
文学理论 2014.04.12
加载失败

换种方式读《西游》

但凡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四大名著”的。然而,《三国演义》的杀伐征战、风诡云谲,《水浒传》的江湖血腥、快意恩仇,《红楼梦》的缠绵悱恻、博大精深,恐怕非具备比较成熟心智的读者才能理解和欣赏。但《西游记》不同,它被誉为“成人的童话”,小说里展现的那个光怪陆离、奇诞变幻的世界,好奇的孩子自不消说,即便大人也乐意徜徉其中,诚所谓:“不可一日无此书。”
文学理论 2014.04.12
加载失败

曹炳建-“醇儒”人格的反思与批判

自北宋以后,随着封建汉唐盛世的不再,封建阶级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然要求弱化民族个性。与之相适应,便是程朱理学的兴起。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其最高目标,提倡“醇儒”式的理想人格,无疑造成了民族个性的孱弱。《西游记》中的唐僧,就是在这种思想氛围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典型。分析这个形象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对于我们理解整部《西游记》,理解宋明理学与文学千丝万缕的内部联系,都有巨大的意义。
文学理论 2014.04.12
加载失败

《金瓶梅》疑解

本人乡村农民。十多年来因致力于考证《金瓶梅》而“弃本从异,不务正业”,如痴如狂。负以贷资南下北上,东奔西跑,近乎走遍书中所涉之地域。“天道酬勤”,通过深入民间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有关信息,掌握了丰富的可据资料,求证了作品中诸多疑点。怅然之余,藉
文学理论 2014.04.12
加载失败

文学中不变的东西

书的归宿(漫画)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羡慕今天的青年人,你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宽阔的可能,更好的条件。但也有些东西不会改变。我想说说文学中一些不变的东西。 文学本身碰到危机了吗 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精神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温习消化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我们所说的信息,究竟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呢,还是具有深度与品质的追求?视听信息能取代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吗? 不,那是不可能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取得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调动精神资源,能够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只要语言文字没有消失,只要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联没有改变,只要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文学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 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
文学理论 2013.09.26
加载失败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外国篇)

作为一名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国阿根廷。有的人仿佛生下来就不属于任何具体的时代与地域──博尔赫斯就是属于这一类人。
文学理论 2013.08.03
加载失败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中国篇)

选出这十部小说的意义正在于让读者通过它们,回想起自己所读过的更多作品
文学理论 2013.08.03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