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用粮食作画的农民【中考必备作文素材】

作者:郭建刚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6-11-11
68197

2016年11月9日,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周庄村周志江用粮食精心制作的画花开富贵等100多幅作品受到北京画商青睐,并达成合作意向将他的粮食画销往海内外。

今年39岁的周志江,出生在社旗县李店镇周庄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受父亲精湛的木工手艺影响,初中毕业后到社旗职专学习了三年工艺美术专业,因文化课考试分数仅差两分,与大学美术院校失之交臂。当年,他报名参军,在部队当上了连队的文书兼版报通讯员,被部队选送内蒙古教育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深造,作品多次参加书画大赛并获奖。

6年前,周志江痴迷上了用粮食作画,截止目前,用粮食作画1000多幅,畅销全国各地。在业界被誉为粮食画大师。 2010年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周志江看到了一篇粮食画的报道,打那时起对粮食画情有独钟,深深的迷恋上它了。

粮食画在制作过程中,充满艰辛。一幅作品主题确定好了,需要制版、构图,然后进行粮食选种、浸药、蒸、晾晒、粘贴、增亮、定色、封面、装框等十多个流程。 连年来,周志江四处请教专家,反复试验,终于配制出一种粘性好、无色、无味、硬度适宜的胶水,用来制作粮食画。 每幅五谷粮食画都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采用永久保存技术,并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达到不变形、不发霉、不虫蛀、不脱落。

 

周志江的每幅作品采用纯手工制作,天然环保,充满乡土气息,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很受同行门的关注,赢得专家的赞扬。

创作粮食画旨在传承粮食做画古老工艺品。周志江说,你看看俺的一幅幅奇葩作品会流连忘返。眼下,咱河南省有版画、葫芦画、唯独粮食画是空白,这项手艺在外省已被申报非遗了,俺想为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添丁,共同保护传承这项历史文化遗产,为咱省弘扬五谷文化,发展五谷粮食画产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用粮食作画是我的爱好,从中我能感受到很多乐趣。让粮食从生活必需品变为艺术作品,我很有成就感。周志江说:每创作一幅粮食画,他都用尽心思,这一切缘于兴趣。

据考证,五谷粮食画初起于盛唐。当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因“五谷”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地位极高,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民间就把“五谷”作为辟邪之宝,将米、芝麻等粘贴到石板上,立于门庭中,寓意丰收平安。

五谷粮食画鼎盛于清代,兴盛于中原一带地区,尤其是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曾一度成为当地政府敬献给皇帝的贡品。清末战乱,大师凋敝,五谷粮食画一度沉寂,从此这个源于田间地头、历经千年沧桑几度销声匿迹了。近几年河北,四川,山东也出现了粮食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发展扩大,并申遗保护起来,唯独河南省没有。如今,周志江潜心研究的粮食画,米粒、芝麻、玉米等五谷杂粮,在他手上竟然妙手生花了,摇身一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填补了河南空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郭建刚,来源:人民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特朗普的故事:私人飞机救人

下一篇2016年年度汉字词语,吃瓜群众小目标洪荒之力变网红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