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民垸在梅雨季节弊大于利

作者:苗恒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7-28
44058
  民垸指的是围江造田、围湖造田而成的聚落。垸子四周有堤挡着水,垸子里居住着围垦的人们。2016年夏天,这个词因为南方暴雨作为高频词汇一次次走进新闻,走入普通百姓的视线。本文综合课本和网络资料为大家揭秘什么是民垸?
  什么是民垸,民垸在哪里?
  民垸是长江流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特有的居住地,它就是在湖泊、湿地和河道上围堤造地后,供人们居住和耕作的场所。历史上,由于人口增加而耕地不足,为解决耕地问题,人们在湖区筑堤圈地,造田耕种,形成一个个居民点。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水泥沙量增多,加剧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缺少土地的人们就围湖造田,建设民垸。在湖南、湖北等省份,在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堤坝样防水建筑物叫做民垸,俗称垸子或者围子。
  民垸的作用和的危害是什么?
  历史上广为传颂的“八百里洞庭”现在其实只有三百里,过去的湖面绝大多数都变成了今天的民垸。几十年的变化发展,许多原来只被当作临时耕地的民垸现在集中了大量的人口,甚至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集镇。民垸的堤大多数是民间建造的,其工程质量无法与长江干堤相比。
民垸占据湖区,使得湖泊的蓄水量减少,调节河流径流量的能力减弱,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增加。“民垸”助长了洪水的肆虐并不是因为它改变了地面状况,它也无法让降水增多,它影响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滞洪功能,导致长江水位比常年偏高。
  民垸对长江和洪涝灾害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有万人以上常住人口的垸子就有7处,万人以下的小垸更是不计其数。在湖南,洞庭湖里曾出现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民垸。可以说,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中,最惊心动魄的堤防保卫战,并不是发生在长江干堤上,而是在民垸里。当时湖北、湖南受灾的200多万群众几乎全部来自各个民垸,而最大的两处损失都是民垸溃堤导致的。虽然军民昼夜抢险,但相当多的垸堤却依然难以抵挡汹涌而来的洪水,整个长江中游地区被洪水冲垮的民垸有100多处。2016年7月初,受到强降雨影响,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多处民垸水位跳涨,超出最高防守能力,多次出现险情。当地紧急组织1.6万名群众转移。
  民垸给自然生态带来的重要启示
  暴雨和洪灾可能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和梅雨季节的双重因素叠加造成的,而民垸对洪水也应该福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可见,人不给水以出路,水也不给人以活路。与江湖争地,过度围垦,让民垸侵占水道,绝对不是一件好事,遇到大洪水,民垸绝对“溃不成军”。湖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平垸行洪势在必行。苗恒想起恩格斯说过的话: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保护自然,维护生态,人人有责,责无旁贷。

  全息作文网祈福南方暴雨不再,洪水退却,人畜平安,天下太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只写了2篇论文的水稻育种专家【中高考必备素材】

下一篇从高考状元到哈佛校董,张磊的作文素材故事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