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作者:洪子诚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1-02-24
18722

  1962年秋天,毛泽东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从次年开始,在思想文化界开展了持续多年的范围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艺术等)的批判运动(注:主要批判对象是:杨献珍(当时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哲学上的“合二而一论”,孙冶方的经济学理论,翦伯赞古代史研究提出的“让步政策论”,和罗尔纲对太平天国李秀成的研究,文学艺术周谷城的所谓“时代精神汇合论”等。)。这期间,毛泽东对文艺问题做过两次“批示”,对50年代以来的文艺状况,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者,发出严厉的指责(注:当时都没有公开发表。1966年《红旗》第9期重新发表《讲话》所加的按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南针》)中,首次在公开出版物披露这两个批示。)。在1963年12月12日的“批示”中,他认为“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在1964年6月的另一次“批示”中,批评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以及“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在“文革”发生前的三年里,涉及文艺的批判,理论方面有主要针对邵荃麟的“写中间人物”论,以及“写真实”、“现实主义深化”等主张。创作方面,最初从批判电影《北国江南》(阳翰笙编剧,沈浮导演)开始,扩展至《林家铺子》(夏衍编剧,水华导演)、《兵临城下》(白刃、林农编剧,林农导演)、《抓壮丁》(吴雪、陈戈等编剧,陈戈导演)、《逆风千里》(周万诚、方徨编剧,方徨导演)、《早春二月》(谢铁骊编剧、导演)、《舞台姐妹》(林谷、徐进、谢晋编剧,谢晋导演)、《不夜城》(柯灵编剧,汤晓丹导演)等。(注:“文革”期间,被列为批判对象的电影还有《燎原》、《怒潮》、《红河激浪》、《洪湖赤卫队》、《革命家庭》等。主要是关系到对中共领导的革命的叙述问题,认为这些影片或为30年代的“机会主义路线”翻案,或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指彭德怀、刘少奇、贺龙等)“树碑立传”。)受到批判的小说有《三家巷》、《苦斗》(欧阳山)、《赖大嫂》(西戎)、《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陈翔鹤)、《杜子美还家》(黄秋耘)、《在厂史以外》(舒群)等。戏剧则有孟超的《李慧娘》,田汉的《谢瑶环》,夏衍作于30年代的《赛金花》。理论论著有孟超的《“有鬼无害”论》,瞿白音的《创新独白》,夏衍的《电影论文集》,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等。而对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和吴晗的《海瑞罢官》的批判,则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有直接关联。经过这些批判运动,也经过江青等介入“京剧革命”,文化革命的激进派别在“文革”前夕,已全面控制中国文学界。其标志,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座谈会纪要的制订。
   1966年2月间,江青在林彪的支持下,在上海秘密召开有军队文化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后,主要根据江青的多次谈话内容,由参加者刘志坚、陈亚丁起草会议纪要。后经陈伯达、张春桥等多次修改,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为题,于1966年4月16日作为中共中央文件在中共党内一定范围中发表。(注:“纪要”当时没有公开发表。1966年4月18日,《解放军报》社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在没有提及座谈会和“纪要”的情况下,全面公布了“纪要”的观点。196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等报刊,公开刊登“纪要”全文。)《纪要》和另外的一些重要文章、讲话(注:这些文章有:江青《谈京剧革命》(1964),姚文元《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1967),上海革命大批判小组《鼓吹资产阶级文艺就是复辟资本主义》(1970),初澜《京剧革命十年》(1974)等。),全面阐述了这一派别进行“文艺革命”的纲领和策略。《纪要》攻击“建国以来”的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它重申了毛泽东在“批示”中的判断,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现状,作了这样的估计:“十几年来,真正歌颂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为工农兵服务的好的或者基本上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间状态的作品;还有一批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因此,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在对“旧文艺”批判的同时,“纪要”指出,要创造“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作为这一实验,要“搞出好的样板”。这种“革新新文艺”,题材上“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艺术方法则“要采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在依靠什么人来实现创建新文艺的问题上,“纪要”提出了“重新组织文艺队伍”。这包括“重新教育”那些“没有抵抗住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文艺干部”,更指“工农兵”的加入:“工农兵在思想、文艺战线上的广泛的群众运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划出了一个完全崭新的时代”。
   “纪要”所表达的,是本世纪以来就存在的,主张经过不断选择、决裂,以走向理想形态的“一体化”的激进文化思潮。这种思潮的“当代形态”的特征,一是提出有关“革命”,也有关文学的更纯粹的尺度,一是选择上的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根据阶级精神和文学形态的纯粹性标准,“纪要”开列了必须“破除迷信”的中外文学的名单,其中有“中外古典文学”,有“十月革命后出现的一批比较优秀的苏联革命文艺作品”,有中国的“30年代文艺”(指左翼文艺)。后来,一篇阐述这一派别的理论文章(注:上海革命大批判组《鼓吹资产阶级文艺就是复辟资本主义》,《红旗》1970年第4期。)明确指出,“古的和洋的艺术,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是古代和外国的剥削阶级的政治愿望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是必须彻底批判和与之彻底决裂的东西,至于其中少数作品的艺术形式的某些方面,也是需要用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来进行批判和改造,才能推陈出新,使它为创造无产阶级文艺服务”。这便有了“从《国际歌》到革命样板戏,这中间一百多年是一个空白”、“过去的十年,可以说是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业期”的论断(注:前一句出自张春桥,他还说,“江青亲自培育的革命样板戏,开创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谢铁骊、钱江、谢逢松《四人帮是摧残革命文艺的刽子手》,《人民日报》1976年11月10日)。后一句见初澜《京剧革命十年》(《红旗》1974年第4期)。另外,江青1976年1月21日对中国艺术团的讲话中也说,“无产阶级从巴黎公社以来,都没有解决自己的文艺方向问题。自从六四年我们搞了样板戏,这个问题才解决了”。),同时,也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经典”重评的运动,其结果是几乎任何“经典”都被“颠覆”,剩下的就是正在创造的文艺“样板”。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洪子诚,来源:中国当代文学史,来源地址:)

上一篇1958年的文学运动

下一篇文学的存在方式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