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七十)孟浩然《春晓》鉴赏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短短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 一、诗意解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夜短,诗人酣睡中不知不觉天已大亮。醒来后,听到屋外处处是鸟雀欢快的啼鸣声。诗人惜墨如金,仅“处处闻啼鸟”一句,便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出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展现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也让读者从中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进而联想到风雨过后必然有很多春花飘落。这里的风雨声并非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此句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 二、艺术特色
### (一)构思独到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声响、春花的谢落等声音入手,让读者先通过听觉感受,再运用想象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诗人没有直接叙写眼前春景,而是通过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这种构思非常独特。
### (二)语言自然朴素
整首诗的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如同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直白地描述了春日晨起的情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是简单的陈述,却又耐人寻味。在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怜惜之情。
### (三)韵味悠长
《春晓》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和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诗人要表现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并不说尽、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例如“花落知多少”,诗人没有明确说出花落的具体情况,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春光的流逝。
### (四)行文起伏跌宕
诗中运用了“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已至,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来过,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这种反复周折的句式,使诗歌行文起伏跌宕,诗味醇永。
## 三、情感表达
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一片段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这一刹那,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整首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既为春天的到来而喜悦,又为春光的流逝而惋惜。
千百年来,《春晓》之所以被人们广泛传诵和探讨,是因为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仿佛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让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律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