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大槐树寻根

作者:张根法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5-20
2929

大槐树寻根

(散文)

文/张根法

踏上山西洪洞的土地时,暮春的风裹挟着槐花的甜香掠过鬓角。眼前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石碑林立,枝桠交错间仿佛藏着无数絮语,牵引着我一步步靠近那个萦绕在家族血脉里的古老传说。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儿时,便常听长辈们念叨着这几句歌谣,那时的我,对其含义似懂非懂,只觉得那遥远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像是一个神秘的符号,藏着家族无尽的秘密。

今天,年逾古稀的我们,终于踏上了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刚踏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那座槐树根雕造型的正门便深深震撼了我,它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迎接着每一位归来寻根的游子。

穿过刻满迁徙故事的牌坊,迎面便是一面巍峨的影壁,正中苍劲的“根”字被阳光镀上金边,像一支饱蘸岁月的笔,重重落在游子心间。指尖抚过斑驳的砖面,突然想起祖父临终前攥着泛黄的族谱,沙哑念叨:“咱老张家,是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此刻,这句跨越时空的叮嘱,竟与眼前的“根”字轰然相撞,震得眼眶发烫。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

站在那棵闻名遐迩的大槐树下,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元末明初那场大规模的移民壮举。那时的山西,相对安定繁荣,而周边地区却饱受战乱、灾荒之苦。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朝廷下令从山西向中原等地移民。先辈们故土难离,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官兵的强制下,聚集在这棵大槐树下,含泪告别家乡。他们一步三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故土,听着大槐树上老鹳的哀鸣,心中满是不舍与悲伤。

如今,第一代大槐树虽已被洪水冲毁,但它的根却顽强地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它们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仿佛在延续着先辈们的生命与精神。抚摸着那粗糙的树干,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也明白了为何大槐树能成为无数移民后裔心中的圣地,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是家族根源的象征。

导游说,当年移民背井离乡,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成了最后的地标。离乡者一步三回首,直到大槐树和老鹳窝消失在尘烟里,唯有树上的鹳鸟悲鸣,成了刻在记忆深处的乡音。

想象着祖辈站在此处的模样,他们是否也像我这般,将故土的最后一眼,化作了子孙后代血脉里永恒的乡愁? 祭祖堂内,供奉着一千二百三十个姓氏的牌位。烛光摇曳中,无数红绸祈福带随风轻摆,似是千万游子跨越时空的絮语。

我在“张”姓牌位前驻足,颤抖着点燃三炷香。青烟袅袅升腾,恍惚间,仿佛看见先祖们背着行囊,在官兵的催促下,将对故土的眷恋揉碎在脚下的黄土里,从此踏上未知的远方。

那些在迁徙路上倒下的身影,那些在异乡重新扎根的艰辛,此刻都化作了手中香灰簌簌落下的重量。

走出祠堂,槐花瓣落在肩头,恍惚间竟辨不清是今春的新蕊,还是六百年前离人眼中的泪。原来,大槐树早已不再只是一棵古树,它是刻在华夏儿女血脉里的密码,是千万离散家族共同的精神原乡。

当我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迷失方向时,只要想起大槐树,就像握住了一根回家的绳索,顺着它,便能触摸到祖先温热的掌心。

回程的车上,远处的大槐树渐渐缩成地平线上的一个黑点。但我知道,从触摸到那树皮沟壑的瞬间起,我的生命里便永远种下了一棵不会枯萎的大槐树。它的根,深深扎进历史的土壤;它的枝,延伸向每一个漂泊的灵魂。从此,大槐树将永远屹立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和最坚实的依靠。我也会将这份寻根的情感和家族的故事,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也能记住自己的来处,铭记那份深深的根之情怀。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六十岁说【三百四十】

下一篇郭进拴|人间真情【二百五十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