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刀郎现象【一百八十五】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5-10
536

郭进拴|刀郎现象【一百八十五】


胸怀家国情怀

  刀郎受人喜欢的第三个原因,是刀郎歌曲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一直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爱家的人通常都是重情重义的人。爱家的人,也往往会爱国。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小环境,是国家这个大环境的基本单元。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而家庭的幸福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障‌。‌

刀郎演唱了不少爱家爱国的歌曲,比如《我的祖国》《驼铃》《镜听》《路南柯》等等。这其中,我曾单独解读过他的一些歌词,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比如说《镜听》就在《四川经济日报》发表过。虽然通过各种小视频解读刀郎一首首歌词的人很多,但是据我了解,我可能是目前解读刀郎歌词唯一在报刊发表过的人。我除了解读《镜听》的歌词在报刊上已经发表之外,接下来还会发表一些,比如《虞美人·故乡》等。想看,网上能搜到。不过,我通常是所写解读、赏析文章在报刊发表之后,才会挂到网上,所以有耐心的人,可以等一等。在这里暂时不多说这些,不然跑题了。

我继续说刀郎歌词的家国情怀。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神州大地一山一水皆是家乡。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与天斗,与地斗,与灾难斗,与外侮斗的奋进历史、拼搏历史。刀郎最近在成都和广州的现场演唱会上,都唱了《船工号子》,也就是《川江号子》,你以为这仅仅是刀郎唱的一首劳动号子吗?

不是,刀郎唱的是川渝人热爱家国、豪情万丈,为了家为了国敢打敢拼的精神。川渝男儿堂堂正正,骨硬如钢,虽然在家里面对仅有缚鸡之力柔弱的妻子,可以是𤆵耳朵,可以害怕无理取闹的妻子“老子数到三”,但是在外面,却不屈不挠,敢于以命相搏。近,你可以看看川军抗战,虽然日本鬼子没有踏足川渝一步,但是350万川军既咬破手指写血书争相出川抗战,且誓言不将鬼子赶出日本,誓不还乡。于是,这出川的350万川军在抗战胜利后回川者有多少?不过10多万人。

《川江号子》那种整齐划一,拧成一股绳的“嘿咗”“嘿咗”的号子,这难道不是团结奋进,与苦难、与曲折多舛的个人命运、家庭命运、家族命运、国之命运维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不屈服天灾人祸,外侮欺凌命运,在历史长河中奋进拼搏的精神?这个江中行进的船,既是船,也不是船。从小里看,当然是船;往大里看,是我们的家,是我们肩上的重担。再往大里看,是国家,是民族。为啥唱这首歌时,大家会激情澎湃,热血贲张,泪流满面?这个“嘿咗”“嘿咗”难道不跟当年川军咬破手指写血书出川抗战一样的豪情?当大船遇到险滩之时,我们团结一致,劲往一处使,坚毅地奋进、抗争,拉着大船一步一步地向前挪,难道不跟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一样吗?在这一刻,我们怎么不既激情地同声喊着号子,泪流满面却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彰显文化自信

刀郎受人喜欢的第四个原因,是刀郎歌曲有着深深的文化自信。刀郎激发出了我们强烈的文化自信,奋斗豪情。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一天天地强大,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是一次次强大。那么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能立世界之林却不倒,一直延续至今?‌‌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过?

这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内部凝聚力!说到底,这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刀郎的歌曲为什么这么受我们喜欢?就是因为他歌词了文化自信。你看《山歌寥哉》,“寥”是什么?“寥”有“空虚”“寂寞”的意思,也有“辽阔,空旷”的意思,这里解读为后者。还有《弹词话本》专辑中的一首首歌曲,如《瓜洲渡》《梨花落》《西米巷》《鸳鸯枕》,还有《虞美人·故乡》,他的歌词汲取了从先秦的《诗经》到屈原的《离骚》,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特别是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营养,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甚至可以说拉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序幕,吹响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号角。因为刀郎在作词、作曲、器乐、编曲等方面,都传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且将文学和音乐珠联璧合地融合一体,且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且是以旋律愉悦我们心灵的形式,以甘霖浇灌我们灵魂的形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一百八十四】

下一篇 郭进拴|刀郎现象【一百八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