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二百四十】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4-30
411

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二百四十】


        从大悲正殿北门出来,有365步台阶一直通向曼陀罗。365步台阶象征着一年365天,上有12年平台,象征一年12个月和人生12个属相。台阶中间步道莲花朵朵,意味着在大悲观音菩萨的护佑下,步步生莲,天天吉祥,年年有余,幸福安康。曼陀罗又称坛城,在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大香山普门禅寺的曼陀罗是国内仅存、最古老的建筑实物,前后左右均为对称布局,首层台前后各设一个牌坊,二层台面四个方向各布置一个垂花门,象征着“四大皆空”。四个角隅处分设四个角楼,增添了曼陀罗的整体感和空间围合氛围。第三层上只保留了千手千眼大悲观观音菩萨正殿和大悲观音大士塔,整个曼陀罗周围通透空静,庄严无比,是整个寺院建筑群的核心。
        我们现在看到位于最高处的建筑大悲观音大士塔重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大悲观音大士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造型别致,古雅秀丽。塔基向南有一洞,为玉佛洞,内有“玉石佛”一尊,体态端庄,双目欲睁似闭,神气超脱;塔底层有“千手千眼佛”一尊,立于洞中。第二层玉佛一尊,第三、四层有壁龛数百,各层均为素面青砖平砌而成,每层高度递减,成八棱锥体,造型朴实大方,雄伟壮观。
       佛乐奉迎,主礼法师更换衣袍、主礼法师介绍仪规程序、华盖队伍对号等候。
盖,本来是防雨防晒用的一种伞具,也叫做“伞盖”、“笠盖”。印度国境,处于热带;日光如火,非常酷热。那里的人们留在户外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用“盖”来遮蔽阳光,以便减轻曝晒的苦楚。后来多用华盖来指代户外活动的用具。
        盖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在盖的内部,安装盖柄,以便撑持。另一种则在盖顶中央,系著绳索,以便悬吊。悬吊的盖又叫做“宝盖、圆盖、花盖、天盖”。近世以来,这种悬吊的盖,已经成为佛堂宝殿的装饰供养之具了。不过,佛殿里所用的“盖”是用绫罗绸缎等龙凤或花卉之类,并附缀著几条飘带。这种飘带,因为下端有如剑锋之形,所以也有人叫它做“剑带”。布料制成的顶面和周围,多半绣有一些龙凤和丝带组成。
8:30   请师,大众齐集主礼区,钟鼓齐鸣、诵本师圣号,诸师等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三拜,问讯分班,迎请和尚。
人们一谈起佛教寺院,总会联想到怒目的金刚、笑面的弥勒,缭绕的香烟,悠扬的钟鼓……在寺院日常生活中,僧人最熟悉的也是那晨钟暮鼓之声。因为它雄浑激越,深沉清远,警世醒人,余韵无穷。人们从晨钟暮鼓的余韵之中,还可去追寻那丰富的文化内涵。
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等传统观念相碰撞、相协调、相融合,使外来的佛教逐渐演变成中国式的佛教。特别是佛教的礼仪,也越来越和中国传统礼仪相接近。
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春秋时期,儒家学说即以礼来敬事天地,以礼来维护天子在诸侯中的宗主地位,也以礼来维系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庸》第二十七章中即竭力赞扬“圣人之道”所具备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而佛教在此基础上更有所发挥,竟在戒律上载明僧人应遵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实际上,这仅是个习惯用法,概括其多而已。
在现代僧人所遵循的礼仪上,尚可寻求我国古代礼仪的某些轨迹。以见面礼为例,根据对方的身份,施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礼节。比如合十、问讯、顶礼、行十方礼,都可与中国古礼的拱手、作揖、跪拜、稽首九拜相对举,尽管在具体的动作上有些差异。再说僧服,也有礼服与常服之分,除了架缓以外,僧人所着的方袍、披肩、衫褂、鞋袜等,都具有我国汉唐到明清各代的特色。
礼和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自古重视音乐,《乐经》被奉为“六经”之一,汉代还设立“乐”掌管宫廷朝会及民间采风。佛教传入后,在原有梵呗的基础上大量吸取中国宫廷、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使佛教音乐不断发展并传承下来。直到现在,寺院僧人在每天上殿、用斋和举行各种佛事时,都必须遵循礼仪;奏乐唱赞。据载,宋代的大儒朱熹“观于寺僧之斋供,而叹三代礼乐,犹独存于释氏”。古人都有此感慨,时隔千载,今人看见的差异就更大了。
 8:30- 8:35   引礼法师鸣引磬前行执香随后,仪仗出发,迎请队伍通过大道到达迎请区,引礼呼:诸师等一齐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顶礼和尚三拜。迎请和尚,末后先行,和尚出堂。
   8:35- 8:50  钟鼓齐鸣,诸山长老在华盖护道下出迎请区,鱼贯沿迎请通道而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二百三十九】

下一篇挥公颂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