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回顾自己精神成长的历程,我深知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养成读好书习惯的重要。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种渴望,对知识和光明的渴望,对真善美的渴望,这种渴望有待点燃,而书籍是最好的火种。世上有一些穷孩子,因为及早发现了书籍的世界,日后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成了改变世界的人。
我特别想到了19世纪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他早年贫困,只上学到13岁,就为生计所迫当了小邮差。然而,正是在这一年,一位退休上校用自己拥有的400册文学名著办了一个图书角,向穷孩子们开放,而小卡耐基成了最积极的借阅者。他在自传中说:他感激这位上校的“充满智慧的慷慨”,“是他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和品位,即使用人类所有的钱财与之交换,我也不愿意。”少年时代养成的这种“对文学的爱好和品位”,奠定了卡耐基一生精神追求的基础,他后来成了美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奠基人,赞助的主要领域恰是教育和社区图书馆。
王尔德有一句名言:“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一个为生存挣扎的穷人是生活在阴沟里,一个为财富忙碌的富人也是生活在阴沟里。然而,不论穷人富人,总有一些人的灵魂觉醒了,看到了头顶上的星空,心中有了精神的目标。我相信,仰望星空的人越多,生活在阴沟里的人类就越有希望,而那些伟大书籍所传递的正是星空的信息。
今天,中国西部地区的广大孩子生活在贫困的阴沟里,最需要获得星空的信息。慈弘图书角项目的意义即在于此,是给西部孩子送去星空的信息的。我最欣赏的一点是,送去的真正是好书,是中国最好的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名著,使穷孩子们直接就得以汲取最好的精神营养。相比之下,城里的孩子虽然生活优越得多,但同时也置身在一个充斥着垃圾信息的文化环境中,许多人迷恋于动漫之类的快餐,反而距离文学宝库更加遥远。
毫无疑问,要根本改善西部贫困孩子的处境,必须从多方面努力,有赖于中国经济、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体改善,不是只送一些好书去就能奏效的。但是,这是众多努力中不可缺少的一维。心灵的关怀是大善、根本之善,其作用深刻而长远,非物质的援助所能比。同时,鉴于当地书籍稀缺的现状,此举具有紧迫性,不啻是精神上的雪中送炭。
我期待让高质量的图书角在贫困地区遍地开花,让所有的穷孩子都有仰望星空的机会。
上一篇穷孩子不读书了怎么办?
下一篇寒门难出贵子并非豪门之福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