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资源 >详情

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

作者:常延廷     来源:未知     时间:2012-09-28
20458

      一、汉字规范化: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

 

      所谓汉字规范化,是指汉字的应用要符合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而规定的各项标准。具体说来,汉字的应用必须以1955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标准,“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体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此外,精简下去的异体字、错字、别字也在不规范之列。只有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标准,加强统一,才能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以利于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作为信息载体的社会功能。

 

      众所周知,汉字的产生,结束了中华民族“结绳而治”和图画文字的历史。今天,汉字不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仍然使用,而且在历史上还有力地促进了日本、韩国、越南等邻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可以说,一部汉字的发展史,乃是一部东方文明史。

 

      但是,汉字笔画的繁多,结构的复杂,势必给人们的书写、认知带来极大的麻烦。同时汉字是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本身不能标音,在它包括的纯表意字和形声字两个基本形态中,纯表意文字本身没有表音成分,要正确读出字音,就得一个一个地认读、记忆;而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虽有表音成分,但声符本不是为标音而设的,只是用来提示读音,仅能起到一定的区别作用,再加上语言演变、方言差异,大部分形声字的声符,连提示功能也减弱了,何况还有一个字表示几个不同读音的多音字、多个字读一个音的同音字。这么纷繁复杂的汉字在应用中的确会带来诸多的不便,这就需要国人从民族意识出发,提高规范用字的自觉性。

 

      (一)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汉字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留下民族文化的特征。汉字作为世界上至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它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即使从其偏旁部首的形成过程中,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古代社会,随着畜牧业的发达,产生了马、牛、羊、犬、豕等部的文字;由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又产生了玉、石、金等部的文字。汉字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不仅如此,中国的民俗风情、山川景物、民族心理、历史文物、人文地理、房屋建筑等等,都可以从汉字中找到镜像。此外,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又为词义提供了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例如,“鼎”、“刀”等字,就是鲜明的例子。

 

      汉字经过长期演变,先后流传到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国外学者将这一地域称为“汉字文化圈”。它之所以有别于伊斯兰教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是因为它是在共同的文字基础上形成的。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汉字发挥了重要的文化、精神力量。

 

      (二)规范化的汉字,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遵循汉字的演变规律,颁发了“简化方案”,制定了各项用字标准,强化了汉字的规范和统一,这正是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民族强盛的百年大计着眼的。如今,规范化的汉字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联合国文件的中文本,所使用的无一不是我国的标准文字。因此崇尚汉字,就必须坚持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国家主权行为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

 

      (三)规范化的汉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现

 

      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促进多民族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纽带和凝聚作用。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文字方面的改革就是“书同文”。所谓“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规范,用同一的文字来书写。丞相李斯主持整理了小篆,使其成为秦国的标准文字。这不仅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文字统一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国家的统一,决定了文字必须要统一;国家要发展,也必须有统一标准的文字作为“共识共契的枢纽”。所以,汉字越纯洁,越规范,越统一,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强,国家的权威度就越大,各项工作的效率也就越高,这也正是目前众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奔走疾呼“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的缘由所在。

 

      二、强化民族意识:推进汉字规范化教育的最佳途径

 

      但时至今日,汉字的失范现象已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程度。那么,如何遏制这种失范现象,将我国的语文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找到产生失范现象的原因以及制约规范化的症结所在。

 

      (一)对造成汉字失范现象的透视分析

 

      造成汉字失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政策观念淡薄

 

      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令不行,几乎成为国人用字的通病。乱造简化字和滥用繁体字代表了当前社会用字的两种逆向发展的趋势。这两种倾向有时又互相搀和,用字情况的混乱确实令人不忍目睹。

 

      2.虚荣心理驱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毗邻港、澳的广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为内陆地区做出了表率。但是,内陆地区在学习其先进经验的同时,连同繁体字、生造词语也一同“借鉴”过来。于是企业产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以及企业简介等企业的宣传载体几乎被繁体字一统天下。这种一哄而起,追时髦、赶浪潮的盲目效仿,对汉字失范现象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传播媒体误导

 

      报刊、图书上的错别字、生造词语、句子不通等现象,比比皆是。传播媒体的失范现象,借助于媒体自身的辐射效应,有可能会导致全社会整体用字的失范,而整体用字失范,个体用字也就很难统一了;个体用字的屡屡失范,更可能会加剧社会整体用字的不规范,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圈。

 

      (二)制约汉字规范化的瓶颈问题

 

      对汉字的失范问题应标本兼治,在治标的同时,不能忽略治本。从民族强盛的百年大计考虑,治本更为重要。近年来,社会知名人士曾呼吁尽快制定《语言文字法》。将这项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强制性地规范人们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法律法规仍然要靠人来遵守以维护它的尊严。近十年来,汉字规范化工作之所以处于徘徊局面,收效甚微,关键在于人们并未增强甚至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思想意识,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这正是制约汉字规范化的瓶颈之所在。

 
  
       (三)强化民族意识,推进汉字规范化工作

 

      汉字,就其本质属性来说,它是传播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信息载体;就其形成和发展来说,它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和灿烂文化的凝聚;从其作用与功能来说,作为书面语言,它又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交际工具。若想促使汉字规范化工作摆脱当前的徘徊局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强化国人的民族意识。

 
 
      人们不会忘记,“二战”期间,日寇侵华,曾强迫国人学日语、写日文,其罪恶目的就在于企图使中国的老百姓在思想文化上顺从其法西斯统治。殷鉴不远,每逢提起这段历史,人们无不义愤填膺。这从反面告诉我们,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对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保持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是何等重要!

 

      如果说,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工作效率、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那么,强化民族意识,正是这项基础工程的基石。强化民族意识,就是要把汉字视为我们“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把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到民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为了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发展,为了民族的尊严,必须从“我”做起,从一字一文做起,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才能“坚持汉字简化方向,促进全社会用字规范化”;才能“认真贯彻语言文字的各项规范、标准,逐步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现象”。

 

阅读指要

 

      汉字是传播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和灿烂文化的凝聚。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汉语文化走向世界,规范的汉字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本文作者认为要强化汉字的民族意识,把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到民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为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了民族的尊严,必须从我做起,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常延廷,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汉字形体沿革

下一篇语言与文化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